近半誤以為飲食會傳染 根據由亞洲肝炎會所執行,並於昨(29)日在香港公布的亞太區10國慢性B肝病患觀點調查結果顯示,超過半數的B肝患者誤以為會因「吃到受感染食物」而得病,調查中對「出生時感染」以及「不安全性行為」這2個感染途徑的認知,台灣患者低於亞太區10國的平均數,甚至只贏過印尼、菲律賓。全台有近300萬名B肝患者、42萬名C肝患者,可能有2/3的人不知道自己肝臟有問題。 
   調查分析此次參與調查的亞太區10國,分別為中國、韓國、台灣、香港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新加坡、菲律賓、越南。為目前正在接受治療的慢性B肝病患,採用面對面訪談方式進行,男性佔62%;女性佔38%。 台灣患者普遍認知不足 在傳染途徑的認知調查中,台灣患者幾乎都知道「輸血」和「共用針頭」可能感染B肝病毒,但很少人知道「出生時感染」以及「不安全性行為」這2個感染途徑,低於亞太區10國的平均數。
         另外,在「進食受感染食物」這項錯誤認知中,台灣近半數患者以為會因食物而感染,台灣在生活衛教上仍須加強。 疾病資訊來源多道聽途說 亞洲肝炎會創會主席梁慧儀醫師表示,從此次調查中看來,各國的衛教仍要加強,因為除了醫師來源外,若要病人選擇首要3個可靠資訊來源,大部分仍靠「親友」、「其他患者」,而非「護士」或「衛教單」。 錯誤認知 雖然亞洲地區是B型、C型肝炎的高盛行率國家,但多數人對於疾病的傳染、保養仍有許多錯誤觀念。慈濟醫院台北分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憲宏表示,就像仍有人以為接吻、共食會傳染B肝病毒。
 

   

迷思1
不與患者共食或接吻

正解:B肝病毒是藉血液、性行為傳染或母體垂直感染,最常見的途徑是母親在生產時傳染給新生兒;刺青、穿耳洞、共用牙刷、刮鬍刀等。
說明:若接吻時太激烈,親到皮破流血,或嘴巴有傷口,那才有一點點機會被感染,但其實B肝帶原者唾液中病毒量少,若對方無抗體,才須特別注意。另外,碗盤也不用因此而分開,不過林憲宏醫師說明,「公筷母匙」是基本衛生觀念。 
 

迷思2
吞保肝丸讓人生變彩色

正解:吃太多可能導致整體免疫力降低,尤其是來路不明的藥更會傷肝。
說明:許多人誤以為吞保肝丸可以保肝,而許多B肝、C肝患者甚至放棄正統治療,只吃保肝藥。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醫師黃中瑀表示,一般人以為口乾舌燥、嘴破就是肝火旺,而保肝中草藥材多是降火、洩火藥物,吃多了會寒胃、傷脾,可能降低免疫力、胃口不好。另一方面,火氣大也可能導致嘴巴破。
迷思3
帶原者自己不會有事

正解:帶原者除有傳染力之外,罹患肝癌、肝硬化的機率也較非帶原者高很多,應定期追蹤。
說明:雖然帶原者不等於肝炎患者,若肝功能檢查正常,肝組織也正常,就叫做「健康的帶原者」。不過,帶原者都具有傳染力,會傳染給別人,如果持續帶原6個月以上,就叫「慢性帶原者」。如果是健康的帶原者,6個月後須再複查,確定表面抗原是否消失或證實為慢性帶原者。 
 生活注意
在此次調查中,許多患者認為不需要改變現在的生活方式。林憲宏醫師則提醒,無論是帶原者或已是慢性B肝患者,若有不良生活習慣,應立刻改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mal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